毋负甄陶教泽长 矢志为国储人多宝体育- 多宝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才
2025-09-29多宝体育,多宝体育官方网站,多宝体育APP下载
“龙门发轫进无疆,一柱中流海上……”龙门楼下,先棉堂旁,校歌激昂的旋律响彻上海市上海中学校园,隽永悠长。这首传唱百余年的校歌,是“兴校报国”的坚定战鼓,是“上中青年勇往”的嘹亮号角,是传承“储人才,备国家之用”的精神火炬,象征着每一名上中人血脉中的“龙门魂”。
1865年,丁日昌应“兴新学”之理念,捐银创设龙门书院(上海中学前身),开启了传统书院中的新学教育探索。沧桑巨变,筚路蓝缕,这所学校从百年风雨中走来,坚守为国储才的“龙门”文化,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一百六十载薪火相传,风雨兼程。一百六十载弦歌不辍,春华秋实。160年来,上海中学把主动服务国家发展的使命扛在肩头,坚持“自强不息、思变创新、乐育菁英”,培育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谱写了一曲曲奋进之歌。
160年来,上海中学始终坚守“储人才,备国家之用”的办学宗旨,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上中校友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57位、大学校级领导200余位,以及众多在各行各业深耕的专家。
东海之滨,黄浦江畔,上海开埠之后,逐渐成为重要的对外交往口岸。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潮流中,龙门书院应运而生,上海中学的发展由此起步。
1865年,时任分巡苏松太兵备道(以下简称为“上海道”)的丁日昌捐资白银千两,创办龙门书院,揽天下英才而育之,探索近代新学教育之路。考入龙门书院的学子“膳、宿、学费全免”,两年后因应考学子盈门、校舍不足,新上任的上海道台应宝时拨银万两,把书院搬到了先棉祠附近并建设新校址,新校园内楼亭水阁交相辉映,是一个理想的治学修身场所。
龙门书院从创立初始便强调“正其志趣”,让学子关注“学问之实、国家安危、黎民福祉”,尤其重视学生的身体力行。龙门书院开办40年,吸引了诸多学子前来求学,英才俊杰辈出。
创办新式学堂,上海需要教师。1905年,龙门书院改组为苏松太道官立龙门师范学堂,1910年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与其他学校合并后成立江苏省立上海中学。
开展师范教育时期的学校明确提出“立国以教育为本,教育以师范为先”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创新之路。这一时期,学校培育了一大批近代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先驱。
1927年至1949年,尽管校址历经迁移,校舍几次被毁坏,但学校教育救亡图存的探索没有被隔断。这一时期,青年学生积极承担责任使命,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一批学生积极投身革命,还有一批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科学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自动控制学家杨嘉墀等。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上海中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纪元。1950年2月,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市上海中学,成为上海市仅有的一所与城市同名的中学。上海中学立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切合中国国情、上海特点的教育道路,涌现了顾巧英生物教学经验等出色成果,形成了基于学校自身改革特点的社会主义教育形态,为新中国的建设储备了一大批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3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3位……走进上海中学校史馆,有一面院士墙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学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探索中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
上海中学的本部与国际部融合共通、并驾齐驱。学校本部的毕业生在数学、科技等领域不断展现出发展后劲,学校国际部培育了来自7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具有中国情结的上万名国际友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上海中学把握历史机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教育改革探索,为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988年,上海启动了中小学课程改革(以下简称“上海‘一期课改’”)。上海中学作为上海“一期课改”的基地学校,将学校课程改革与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结合起来,开展了“六项制度改革”,即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精神激励制、班组等级制、流动优化制、绩效分配制,提升课程改革的内驱力。
学校进行了基础课程校本纲要的编写以及系统的选修课和学科双语教学探索。1998年,上海启动了“二期课改”,进一步深化了素质教育领域的探索。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上海中学的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时任校长唐盛昌应邀在全国进行素质教育巡回演讲。
1999年至2008年,上海中学形成了第一版校本发展课程纲目——课程图谱,2010年、2012年、2014年又更新了3版。课程图谱分为资优生德育课程子图谱(创建39个科目的150多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学习领域课程图谱(创建7个学习领域14个学科范畴的500多个科目供学生选择学习)、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图谱(生物学等10多个专门领域供学生选择学习)三大部分。2010年,上海市教育部门充分肯定了上海中学的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相结合的创造性实践成果,为此专门发文推广,自此上海共有20余所高中和4个区参与此项目。学校这项实验在上海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进入新时代,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上海中学把握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求,高品质实施新课程,在促进高中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提升方面形成了切合学校发展特点的思考,在高标准实施国家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同时,在规定课时中选择增加学科课程“溢出内容”的延伸与拓展,用足用好新课程提供的选修课程开发空间,更新完善超过500门选修课的课程图谱,体现了学校育人情怀的高度、因材施教的强度、探究精神的深度。
1997年,上海中学在有线网、无线网建设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是年,全国中小学实践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现场会在上海中学召开。
从2001年起,上海中学建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现代创新实验室,到2025年已构建科技、工程、技能与艺术类现代创新实验室124个,上海中学的做法在全国推广。上海中学也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
2021年、2024年、2025年,上海中学开展了三期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创设教育教学的多个智能体,已建成一个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应用整合和安全高效的智慧校园开放平台,校园内逐步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生态。
智慧校园的建设还倒逼学校教育评价的改革,学校借助三线坐标概念,创设了供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志趣、潜能的三线坐标信息系统评价导引,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学生在真实学习数据中蕴藏的价值,使教育评价导引变得更加精细化、智能化。
1993年6月,唐盛昌引领上海中学创办了上海中学国际部,成为公办学校中开展海外人员子女教育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在办学过程中,上海中学国际部强调“尊重国际格局、坚守中国特色、把握教育主权”的原则,同时注重推进国际教育实践经验迁移与本土化改造,成为一块本土孕育教育对外开放智慧的成功试验田,打造服务上海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国际教育“金名片”。2025年,国际部在校学生已经突破3500人,国际教育质量在国内外同行中位居前列,注重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明。
上海中学努力推进本部与国际部的教学研讨与交流,积极探索国际视野下高水平人才培育的新路。上海中学借助本部与国际部在同一校园的优势,互通有无,相互交流(如举办8届两部学生参加的双语辩论赛等),并推进国际部经实践验证的经验(如走班制、选择性课程、探究学习等)融入本部学生教育,增强学校改革的前瞻性,促进了学生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培育。
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表示:“在上海中学工作的24年中,我的目标是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013年,上海中学新任校长明确了“构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基础教育顶尖名校”的办学追求,形成了担使命、育英才的九大支柱,即:志存高远的资优生德育体系,与世界名校比肩的研究型、创新型高中新形态,数理化强潜能学生培育体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视野下的大中学合作育人体系,“高立意育德、高思辨育智、高互动育才”的课程教学体系,与上海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求匹配的高端国际教育本土化实践体系,让学生在科学海洋里遨游的科技教育体系,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教师成长体系,数字化转型视野下的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系统。
上海中学探索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近年来,学生共获得学科、科技方面国际奖项40余个,国家奖项300余个,上海市市级奖项近2000个。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两颗小行星是以上海中学王超昊、魏洵婧两名学生的名字命名的。学生通过高中阶段参与以科技、工程实验班为代表的强化模式、以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实验组为代表的一般模式、以“导师制”计划为代表的整合模式学习,主动选择创新平台体验、开展课题项目探究等,形成了基于自身志趣、聚焦领域的专业取向选择。上海中学40%的毕业生选择进入国家“卡脖子”领域专业深造。
作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中学于2008年率先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将1990年设立的数学实验班以及后续开设的科技实验班、工程实验班、多个实验组以及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全部纳入其中,系统开展实验探索。2010年,学校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
经过17年探索,上海中学蹚出了一条“聚焦志趣,激发潜能”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即:开展关注学生责任增强与思想境界提升的资优生德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促进“志、趣、能合一”的多元课程;通过数字技术与专门领域的整合,激活学生潜能;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实质性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搭好“引桥”。该探索成果获得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中学探索实施基于学术志趣导航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获得上海市教育部门的肯定。《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的建议》被上海市相关部门采纳并融入上海市《关于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实施意见》。
上海中学提出“资优生德育”这一命题,形成了系统的培根铸魂实践框架,即:“一个中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大主题”(深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与生命教育)、“三个层面”(促进深层思想、外显行为、服务社会的统一)、“四类课程”(构建认知类、体验类、实践类、反省类相互促进的德育课程体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近年来,学校以全国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丰富了一批资优生德育必修课,如“领导与组织”“自我认识与人际交往”“48小时适应性生存训练”“国情民风·国际风云”“社会考察”等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形成了“四度育人”新模式,即彰显资优生德育的高度、提升德智交融的温度、增强实践体验的力度、拓展全域育人的广度,夯实学生守正创新的思想根基。
上海中学党委书记张泽红在2025年8月29日召开的徐汇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领回了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的奖牌,并作了题为《强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交流。
上海中学着力构建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课程选择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潜能,实现个性化成长。课程体系由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优势潜能课程组成。其中,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程注重将国家要求与学校实际结合,更新迭代《上海中学学科教学纲要导引》,侧重对学科结构的把握与学科发展成果的融合;选修课程以学校课程图谱更新为主线,涉及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七大领域的500多门课程;优势潜能课程注重“挖潜”,提供内容略深于大学预科的专门课程、探究课程、竞赛课程以及大学先修课程等,让学生会学会玩,逐步找准个人生涯发展定位。
学校课程改革伴随着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走向深入,上海中学“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教学成为普通高中提升教学质量的新模式:“高立意”指教师在通晓学科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育内容中隐含的思想精髓,注重学科专业教育与德育融合;“高思辨”指强化在教学内容重组与方式选择中启迪学生智慧,激活学生内在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增强思维的首创性与灵活性;“高互动”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师生对话、多元空间交流。“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教学促进上海中学的教育质量自1995年以来在上海市连续30年位居前列。
1990年,上海中学开始成立数学班,开展数学强潜能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迄今为止,上海中学为国家培养了数学强潜能学生1400多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数学及相关领域进行了深造并作出贡献。
2025年7月19日,第6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澳大利亚落幕,上海中学校长代表学校接回了会旗,这标志着第6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将在上海中学举办。
此外,学校还将数学强潜能人才培养的经验拓展到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强潜能学生培育以及科创领域强潜能学生的引导中,出版了上海中学竞赛教程(数学、物理、化学)15册。数理化等强潜能学生培育体系的建构,引领了一批毕业生进入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领域深造。
2008年以来,学校累计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20余所大学、科研院所展开实质性合作,引入大学、科研院所的“大师”资源为具备不同潜质的高中生拓展学术探究空间。
2014年,学校与复旦大学合作推进“学术兴趣及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由复旦大学派出教授专家来校,与学生进行小组开放式探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大学导师及中学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术探究共同体,培育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素养。10余年来,形成包括“Office hour”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多领域学科讲座、文理兼修的学科微课程、暑期延伸课程、线上教学辅导或慕课课程、科研实践项目在内的“六位一体”导师制形态,该实践成果获得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如今,每年有近200位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来上海中学开设专门课程。而在首届参与“学术兴趣及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的毕业生中,有84%的毕业生仍在“大师”引领的学术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在大中学合作育人体系与研究型、创新型学校建构中,学校高素质、研究型师资也得到了锻炼与提升,丰富了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学学术系统,自2018年以来,学校高素质、研究型师资产出了以“龙门书院·上海中学”书系为代表的学术智慧作品。其中,《与世界名校比肩——研究型、创新型高中的实践研究》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中学将继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基础教育顶尖名校,继续在坚守与超越中砥砺前行,书写“储人才,备国家之用”的时代新篇!(冯志刚 刘茂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