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长假成都为什么这么多宝体育- 多宝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火?
2025-10-09多宝体育,多宝体育官方网站,多宝体育APP下载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中秋与国庆的喜相逢,点燃了全民的出游热情。成都,这座以独特烟火气与时尚感著称的超大城市,再次凭借其强大的文旅吸引力,成为全国游客的热门之选。
在各大主流平台最新发布的榜单里,成都的假期人气,可以用最直观的“火热”来形容。高德扫街榜显示:“长假美食吸引力城市榜TOP10”,成都高居榜首;“长假美景吸引力城市榜TOP10”,成都位列第二;美团数据显示:文旅消费TOP10目的地城市,成都位居第二;携程、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国内热门长途游目的地TOP10,成都排名第二;最受外国朋友欢迎的国内城市TOP10,成都位列第四……
2025年10月7日,四川成都,双节期间东郊记忆游客量翻倍。视觉中国 图
而据文旅大数据综合测算,1-8日,全市共接待游客2862.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5.3%,旅游总花费293.5亿元、增长13.4%,人均旅游消费1025.3元,增长7.7%。其中,接待外地游客1067.6万人次、增长6.4%;接待入境游客增长32%,韩国、印尼、泰国、越南、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客流量位居前列。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1416.9万人次,增长8.1%。
这涌动的人潮,不仅是成都文旅市场热度的直观体现,更是成都以文商旅体深度融合为核心,通过创新消费场景、重构体验边界、重塑城市形象,对 “三城三都” (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目标的一次集中检阅与实践落地。
当Z世代越来越成为假期消费主力军,传统“卖门票、售商品”的文旅模式已难以满足这一群体对“情感认同+沉浸体验”的需求。成都敏锐捕捉这一变化,将数字文创作为破局关键,通过“动漫+”“科技+”“潮流+”等的系统性布局,把虚拟IP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现实场景,实现了从单一消费到生态消费的升级。这既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产业探索,也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路径之一。
全国首个“沉浸式数字文创消费场域”——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数字文创潮玩大街”,正是这一思路的典型实践。绵延一公里的街区,汇聚了“哪吒”、“遮天”等28个“成都造”头部IP,将二次元文化以巨型装置、主题市集、互动打卡点等形式嵌入城市公共空间,瞬间变身现实版“次元街”。这里不只是文创商品售卖区,更是一个集展览、社交、娱乐、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年轻人在此与自己喜爱的IP角色合影,购买限定潮玩,参与主题互动,消费行为自然而然地融入体验流程之中。
如《物华弥新》线下快闪店的“文物拟人化”盲盒假期前五天就售出超5000张,不仅是因为“拆盲盒”的趣味性,更在于其将成都历史文物转化为年轻群体喜爱的潮流符号,让文化消费有了在地性与新鲜感。再比如,咕咚“中秋线上跑”的成都主题奖牌、咪咕AI视频彩铃体验,则将运动、科技与IP深度绑定,让消费场景从静态观赏延伸至动态参与。
据监测,仅10月4日一天,“超级IP集结”潮玩大街区域便接待游客约4.8万余人次,开街以来累计接待22.8万余人次,充分证明了数字文创与线下消费场景融合的巨大潜力。
如果说潮玩大街是点状突破,那么第二十一届世界线动漫展则展现了成都“国际会展之都”的产业闭环能力。作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动漫展会,其首日4万人次入场、IP周边频频售罄的热度,背后是成都对“会展+文创”生态的精心培育。从妆造、摄影等配套服务,到舞台剧、COSER大赛等内容输出,再到衍生品设计生产的上下游联动,漫展已从小众兴趣活动升级为带动全产业链的消费平台,成为成都特色新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一位连续三届参展的舞台剧团队负责人所言, “无论是参展商规模、观众热情度,还是配套服务的完善程度,每年都有明显提升”,这意味着成都已形成支撑动漫产业发展的土壤,而这种土壤正是“世界文化名城”区别于普通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即不仅能吸引流量,更能培育产业。
为把各类“新消费”与传统消费串联起来,成都在这个假期还创新推出“票根优惠打卡地图”,进一步打通了全域消费的壁垒。如将赛事门票、展览门票、甚至结婚证转化为消费“通行证”,整合450家餐饮、13家景区博物馆、60家酒店资源,本质就是通过消费凭证串联起不同场景,形成“一链多端”的消费联动效应。
“原本只是来看球赛的票,没想到吃饭、住宿都能省不少钱!”10月3日,来自达州的球迷张先生手持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票根,在西村大院的一家川菜馆顺利享受了满减优惠,言语间满是惊喜。如今在成都看完一场演唱会或是参加一场大型展会活动、一场体育赛事,人们凭借票根或活动票证便可享受超多专属优惠。
在游客得实惠的另一头,是商圈活力的强化。如据红星新闻报道,东华里商圈因“票根经济+赛事第二现场”实现客流增长20%、消费额提升30%。而川超联赛和成都蓉城队比赛期间,很多球迷来这里观赛,活动期间消费提升更是超过50%。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消费活力的释放,也体现在国际化消费规模的显著增长上。如成都SKP今年1月至10月2日,离境退税额同比增长228%。其中,自今年4月开通“即买即退”至今,共办理超290笔,涉及退税金额超百万元。特别是成都IFS设置四川全省首个“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并推出泰语版退税指南、双语导办服务,让“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便利度落到实处,也让入境游客的消费体验更为流畅。
文旅消费的升级,离不开空间载体的创新。成都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在于,不再局限于新建景点,更通过对现有空间的功能重构与内涵延伸,让工业遗址、交通枢纽、博物馆甚至政务服务场所,都成为文旅体验的一部分。这种空间再造,既是对“世界旅游名城”体验维度的拓展,也是对“世界文化名城”空间价值的深化,其核心逻辑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不断打破场景边界。
东郊记忆的“火车头市集”,完美诠释了工业遗址活化的“成都思路”。作为成都“城市更新”标杆,其双节期间前两日接待超21万人次、预计全假期突破75万人次的热度,并非仅靠复古工业风的视觉吸引,更关键的还是在于实现了历史肌理与现代需求的平衡。如2米高的复古电视装置、身着工装服的摊主等细节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氛围,满足了游客对差异化体验的追求;而慕尼黑啤酒节与四川非遗的跨界、跳海酒馆的微醺社群活动等,则注入了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元素”。95后游客小陈的心声就很有代表性——“没想到能在成都体验到正宗的德国啤酒节,还品尝到地道的四川小吃,这种混搭特别有意思”。
此外,东郊记忆还通过“公交专线+音乐快闪”拓展场景边界,从熊猫基地、春熙路直达的主题专线变身“移动音乐现场”,园区内音乐剧快闪接力,形成“全域沉浸”的体验链。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将工业遗址转化为了可参与、可互动、可消费的生活空间,让游客对“世界旅游名城”的感知不再局限于“看风景”,而是获得各种远超预期的沉浸式体验。
成都东部新区“在那里·福田TOD”的开街,则展现了“科技+运动”对文旅空间的重构。国内首个“科技树森林”灯光秀、全国首家地铁直达的室内攀冰馆,这些都并非单纯的“炫技”,而是紧扣“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定位与“世界赛事名城”目标。如12.5米高的国际赛事级冰壁、60°-90°不同坡度的体验区,将“户外攀冰”这一小众运动转化为城市休闲项目,未来还将与川西双桥沟等户外目的地形成“城市训练+野外实战”的联动;而TOD模式则实现了“交通+文旅+消费”的无缝衔接,游客“出门、进站、上冰”一气呵成,解决了传统运动场景交通不便的痛点。
攀冰馆总经理李昶郴所说的“再也不用’看天吃饭’”,道出了这种场景的创新意义——它让运动从季节性、地域性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成为日常可及的文旅体验,也为“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提供了全民参与的基层载体。
今年5月,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全面落地,成都也从中探索出了“公共服务+文旅”的跨界新路径。10月1日,成都23个区县同步开展婚姻登记延时服务,单日登记数量达817对。这背后蕴藏的其实是婚旅经济的新空间。
以合江亭婚姻登记处为例,其紧邻“1.314爱情专线”、拥有心形红绿灯、“蓉城囍事”主题打卡点,且还配套提供酒店优惠券、婚庆折扣等联动福利,由此便形成了从登记到旅拍,再到住宿、餐饮等的全消费链条。这种“婚旅融合”模式,是成都落实《关于打造“蓉城囍事”婚旅经济品牌的实施意见》的具体实践,也是将“全国通办”政策转化为文旅优势,让公共服务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新IP”的一种重要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场景内涵。
假日期间,成都博物馆的“延时开放+特色活动”组合拳,也扩大了文化消费的空间。四川科技馆推出“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主题展览,以真实的月壤样品、嫦娥五号返回器实物、VR沉浸式“登月”体验,吸引了日均超1.2万人次的市民游客;成都博物馆策划了向明星文物庖厨俑“点菜”、中秋主题汉服巡游等系列活动,仅国庆假期前3天,入馆游客就超6万人次,“石犀”等文创产品前3天销售额达数十万元……
这种“文博热”,证明了“展览+互动+文创”的模式让文化消费从一次性打卡转向深度参与的成功。同时,这也是“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精髓的一种生动体现,即一座城市的“文化”吸引力不仅仅体现在宏大叙事上,而更要看它是否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它融入日常消费,成为游客可感知的城市温度。
总的来看,双节假期的成都,最显著的变化是游客体验维度的革命性拓展。过去,成都的魅力或许更多地集中于宽窄巷子的市井烟火、的三国遗韵、锦里的仿古风情,其形象关键词是“休闲”、“安逸”与“历史”。而今,“黄金周”展现出的,是游客对成都体验需求的全面升级与深化——从数字文创的虚拟畅游,到科技展览的奇幻体验,再到工业遗址的时空对话,以及高水平演艺、重磅国际赛事的激情参与等。
这种变化的本质,是成都通过政策引领、赛事赋能、数字驱动,推动“三城三都”建设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进而完成从旅游目的地到生活体验地的文旅形象重塑。当然,这不仅是短期的假期效应,更是成都长期产业布局的阶段性成果。
“1+28+N”国庆文旅消费系列活动,是成都“政策引领”的关键抓手。作为2025年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主场城市,成都以“庆国庆・享消费・游成都”为主题,通过“1场发布会定调、28个区县+5个夜间集聚区多点开花、N个活动覆盖全场景”的布局,避免了文旅资源的分散化与同质化。如高新区聚焦“数字文创”、青羊区主打“传统戏曲进景区”、都江堰推出“都江花月夜”、邛崃挖掘“邛窑遗址”,各区县结合资源禀赋形成“一区一特色”。这种全域联动的政策设计,让“三城三都”的建设目标下沉到具体场景,让每个区县的活动都是“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游名城”的微观实践,最终汇聚成成都文旅的整体竞争力。
“赛事+演艺”的赋能模式,则让“世界赛事名城”“国际音乐之都”的标签更具生命力。如10月1日开幕的2025年成都赛艇公开赛,不仅吸引剑桥、牛津等14支海内外高校队伍参赛,更通过动力冲浪板表演、皮划艇体验等配套活动,将专业赛事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文旅活动;南河两岸的“美食盲盒”“微醺码头”、新津区40万元餐饮消费券,以及宝墩遗址、花舞人间的联动引流,实现了“一场赛事激活一座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赛艇队教练 Glen Sinclair“到这里就像回家”的感慨,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温度”,即它不仅提供竞技场景,更通过文化体验、消费联动,让赛事成为连接城市与游客的纽带。
同样,假日期间,以凤凰山体育公园的郭富城演唱会、东安湖体育公园的李玉刚“幻·国潮”演唱会等为代表的大型演出活动,也大大提升了假期演艺消费活力,特别是“凭门票享消费让利”的活动打通了“观演+消费”的闭环。这种“赛事+演艺+消费”的模式,让“世界赛事名城”“国际音乐之都”建设,真正转化为游客可感知的“快乐体验”。
数字技术的精巧运用,则为成都文旅体验增添了更多的“科技感”。如《王者荣耀》鲁班7号全球首展在IFS吸引大批游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成功实现了“城市基因+数字IP”的共生——研发团队70%是四川人,游戏中融入天府三街、宽窄巷子等成都元素,赋予了IP鲜明的“在地性”;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的“数字文创IP巡游”,将哪吒、诸葛亮等本土IP通过科技手段活化,让传统文化有了潮流感;“华夏漫游”XR体验馆则通过VR技术让游客“足不出蓉漫游华夏”,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
2025年10月6日,成都双子塔举行中秋节活动,以连续三天的“月亮上写诗”灯光秀为核心,结合无人机表演和诗词光影秀,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视觉中国 图
这些实践的共同逻辑是:数字技术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重构文旅体验的“方法论”。这让“世界文化名城”的传播不再依赖传统媒介,而是通过年轻人喜爱的IP、VR等形式,实现文化的破圈传播,并让“世界旅游名城”的体验不再受限于物理场景,而是拓展到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新维度。
最终,这些实践共同推动了成都文旅形象从旅游目的地到生活体验地的重塑。这种转变之下,成都的文旅吸引力便超越了单个景点的集合,而成为全场景、沉浸式、慢生活的系统性体验。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文旅形象的重塑,还有着文旅消费之外的“长期价值”,即它不仅能吸引游客“来一次”,更能激发年轻人“留下来”的意愿。如从厦门来成都上学的大一新生黄诺恒,不仅被“遮天”IP圈粉,更由此感受到了成都数字文创产业的活力,心生“希望可以留下来,参与到成都这样的产业氛围中”的想法。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或也正是“三城三都”建设的终极目标:让成都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奔赴的,“烟火气”、“时尚感”和“科技范”兼备的理想之城。
双节假期的落幕,不是成都文旅创新的终点,而是“三城三都”建设向更深层次推进的起点。未来,随着更多本土IP的孵化、更多科技场景的落地、更多国际赛事的举办,成都将继续以包容与创新为底色,为世界呈现一座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温度的魅力之城,让“金秋十月哪儿去?万千气象成都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